【歐洲電影二三事】歐洲三大電影運動

2021-04-26

 

這周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歐文週 了,接下來的五天,我們歐文週影展會有許多經典片,邀請大家一起來享受美好的電影之夜!

今天小編要來跟大家分享歐洲電影發展史中的三大運動──新浪潮主義、表現主義和新寫實主義。(在爬梳資料的過程中,深刻覺得電影的世界真的是浩瀚無比)

那接著就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電影受到梵谷風格影響,以 大膽的電影美術、誇張的演員表現,投射出強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情感上往往較為沉悶、恐懼,也具有悲觀主義 的特性,所以內心比較不堅強的朋友小心服用嘿!

此時期的羅伯特‧威恩《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被認為是恐怖電影的鼻祖,便是運用油畫繪製出電影中誇張且扭曲的布景,風格極度幽暗、神秘,是部講著精神病院中懸疑故事的恐怖電影。雖然不像現代電影技術能夠打造《陰兒房》或是《厲陰宅》嚇死人的場景,但現在回去看《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還是會讓人不寒而慄!

不過表現主義電影在美國電影逐漸進入德國市場,加上納粹政府也在1930年代掌控德國政權,這類電影也漸漸在德國沒落,接下來就進入殘酷的戰爭了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此類型的電影,沒有像表現主義電影以富含表現力的繪畫達到視覺上的效果,新寫實的特色是實景拍攝,並且以自然光與非職業演員呈現出真實感。如果是平常喜歡看紀錄片的各位,就千萬不要錯過啦!

許多新寫實作品聚焦在二戰的戰爭經驗與戰後的社會現實,此時期的代表作──狄西嘉《單車失竊記》以窮苦主角丟了象徵一家命脈的單車為縮影,寫實描繪出破敗的現實中底層人物的苦境,真的會讓人不小心就紅了眼眶(別不小心拿到隔壁的衛生紙?)

新一波的新寫實主義電影運動之所以在義大利興起,也是受惠於戰爭的結束。雖然在海外屢獲佳評,不過隨著經濟紓困、主管單位的介入,這個電影熱潮在1950年代便漸漸衰退。即便後來出現像是《退休生活》的經典作品,也還是沒有反映在票房上,不過仍還是對後續的新浪潮有深遠影響。

法國新浪潮主義(#NewWave)

受到好萊塢風格的影響,法國的導演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崇尚導演的獨創性,1950年代末期開啟「新浪潮」電影的黃金時代。開始主張電影是導演個人作品之「作者論」,在作者論風潮之下,導演有極高的自由度依照自身的意識創作,但新浪潮依舊大致能分成兩派:右岸派與左岸派。

左岸派的發展早於新浪潮的蓬勃興起,往往是具有社會性的議題,書寫歷史重大事件包裝著小人物的故事,呈現出人類的渺小,如亞倫雷奈《廣島之戀》便描寫著一段在戰爭陰影下一個法國女人回想著德國軍人與面對著日本工程師愛情,非常虐心?!導演沒有明確表達反戰,意識形態相當曖昧,取決於觀眾自身的生命經驗,也因此新浪潮電影具有開放性的解讀方式。

以年輕導演為主的右岸派又稱為 #電影筆記派,作品風格往往比較清新,從小人物的生活探究生活中的哲理,觀眾也能夠透過此類作品一窺1960年代法國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尚盧高達《斷了氣》也開創跳接(jump cut)的電影剪輯技巧,創造出時空的複雜讓觀眾有開放式的想像。而開創新浪潮的導演楚浮,便是將自身少年時期的故事改編成《四百擊》做為處女作,並以特殊的長鏡頭 手法作電影結尾,在影壇一鳴驚人。無論是左岸派還是右岸派,法國新浪潮廣泛影響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也對後續的台灣新浪潮電影有著重要的啟發。大家又是比較傾向左岸派,還是右岸派呢??

歐文洲影展當中,我們將播放相關的電影運動作品,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囉!!!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