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旅遊二三事】英國急診室看診經驗(下)

2020-06-23

 

還記得上週Cindy學姐從比利時、巴斯克到英國一路又咳又吐的曲折旅程嗎?到底從白金漢宮衝到倫敦大學醫院的急診室又是什麼神展開呢,來聽學姐現身說法:

一進急診室,我趕忙拿出護照到櫃台掛號,櫃台小姐劈頭就問我有無申請GP。見我一臉茫然,她隨即解釋GP的全名是General Practitioner,即家庭醫師,病人須先經過GP看診,才能由其轉診至大醫院。我一聽更是慌張,我不過是來玩個幾天的觀光客,怎麼可能會有GP,連忙向她解釋我已咳了三個多禮拜,此時此刻已快虛脫,而且不到十分鐘前還在地鐵站吐了,她便受理我的掛號,拿出病歷表讓我填寫,不知為何也沒檢查我的護照。

填完不久,一位護理師領我到診間,交給我一支試管與一個塑膠杯,要替我驗尿。在我交出尿液樣本時,另一名護理師拿出針筒為我抽血,過程順利到我心想,原來在英國看病竟如此迅速,怎麼之前聽朋友說看醫診時間又臭又長?

回到等候區,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開始感到不安,看看手錶,揉著戴了一整天隱眼此刻已乾到極度不適的雙眼,喬了各種讓身體稍微舒服一點的坐姿,決定起身詢問櫃檯我還要等多久,能否先回青旅,晚點再回來。

護理人員回答可以,但途中叫號若不見人影,我就得重新掛號。身體累,心更累,都等這麼久了,我一點也不想重新掛號,於是我沮喪地拖著身子回到等候區,癱軟在椅子上。

一名臉上有血痕的男子看我奄奄一息的倒臥狀,走向販賣機投了兩瓶雪碧,拿了其中一瓶給我,堅定地表示喝了會讓我好一點。幾經婉拒,我還是收下他的善意,只是心中又是一陣納悶,歐洲人究竟是如何養病的?既可喝啤酒又可喝汽水?

醒了又睡,睡了又醒,漫長的三個小時過去了,以為還要再等下一個三小時的我,終於從叫號的護理人員口中聽到我的名字。一瞬間,我彈了起來,抓緊胸前的側背包,快步跟上叫我名字的護理師,心中滿是救贖,原來等了三個多小時終於要和醫師謀面的心情竟是如此感動!

進到診間坐下,醫師看著電腦裡我的驗尿、抽血結果,向我解釋我的身體並無大礙,多多休息就會好轉了。不!!!當下的我真心害怕醫師會速速將我打發,趕緊一一道出我三週以來的病況——喝了多少咳嗽糖漿、含了多少喉糖、半夜咳醒、時不時反胃,並將我三個多小時前吐了,以及苦無處方籤無法買成藥的遭遇全部倒帶一遍,就是為了請求醫師替我開救命仙丹——終於,醫師同意了,要我再稍坐一下,等藥劑師開藥。

前後近四小時的等待沒有白費,我如願見到醫師,拿到藥了!下一步,我開始擔心醫療費用,於是虛弱地向護理人員表示我在台灣有保險,能否幫我開就醫證明,讓我回台請保險。沒想到,她卻悠悠地對我說看診「免費」,You are free to go!? 不曉得是不是太累,以為自己聽錯,還是太過驚嚇,我怯懦地向她再三確認:「真的不用錢嗎?真的不用??」結果我沒聽錯,不用,真的不用。

一手拿著就醫紀錄,一手緊握長方形黃綠色的藥盒,一股感激油然而生。剎那間,我突然想到:啊~我要錯過午夜最後一班地鐵了!便多次向眼前的護理人員道謝,懷著感恩的心奔向地鐵站了。

事後回想仍是感激涕零,總覺得自己太幸運了,一路從新魯汶病到華沙,再到巴塞隆納、巴斯克、倫敦,最後康復活著回台灣,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一方面是有幸(?)參觀白金漢宮的醫護室,另一方面是倫敦大學醫院急診室竟願意收治一名未註冊GP的外國觀光客,為我「填表、掛號、驗尿、抽血、看診、開藥」,還不收我醫療費;再來也慶幸去年八月並非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所以我獲得了無數善心人士的同理與關愛,對我伸出援手,助我走出咳了近一個月的夢魘,還讓我多了一個如此難忘的看病經驗。

孤身一人在異鄉,生病了不只沒人可以依賴,對整個醫療體系也不熟悉,真的會超惶恐的!但是,聽完Cindy學姐在英國急診室看病的親身經驗,小編對歐洲的醫療似乎有了信心,比較不那麼陌生和害怕。從Cindy學姐在急診室的遭遇來看,再次驗證歐洲人對身體和疾病的觀念真的跟我們很不同,尤其血痕男的那瓶雪碧真的讓人啼笑皆非!? 全球疫情正在慢慢減緩,希望對疾病不那麼「緊張」的歐洲人,也可以快快平安度過這難關,因為——小編等不及要去英國玩耍了啦!

  • Post author: